OLED像素驅動主要類型
PMOLED
AMOLED:電壓編程型、電流編程型
無源OLED像素驅動:
傳統2T1C像素電路:
AMOLED遇到的問題
輸入相同的數據信號,而產生不同的電流,造成亮度不均勻。
補償電路設計(1)
工作原理:
補償電路設計(2)
不同TFT技術的AMOLED像素電路
與PMOLED不同,AMOLED的每個像素都有一個由TFT和存儲電容組成的驅動電路,從而具有連續發光、低功耗以及發光組件壽命長等特點,成為實現高品質OLED顯示的主流。目前,可用于AMOLED的薄膜晶體管有a-Si、LTPS、IGZO等。其中,a-Si 是較早應用于AMOLED的,且相對而言比較成熟的一種薄膜晶體管,其成本低,工藝易實現,但同時也存在遷移率低,穩定性差的缺點,目前基本沒采用。
模型
像素電路
AMOLED像素電路按照數據信號的不同,可分為電壓式驅動電路和電流驅動式電路,如圖1所示,其中Cs為存儲電容,Ms為驅動TFT,其余薄膜晶體管為開關TFT。
像素電路實現的功能是:在采樣階段,將與OLED亮度呈一定關系的電信號充到Cs中;在保持階段,存儲在Cs中的驅動信號保證OLED在的非采樣階段信號持續發光。以下是基于這兩個典型的驅動電路。
兩種典型像素電路:(a)電壓驅動式像素電路;(b)電流驅動式像素電路
TFT器件
下圖是根據實驗數據和相關文獻提取的三種TFT的有效載流子遷移率(μeff)。顯然,a-Si的遷移率很低,約為1 cm2/Vs左右,LTPS的遷移率較高,在開態超過了30 cm2/Vs,而IGZO在兩者之間,約為13 cm2/Vs。
提取的三種TFT的有效載流子遷移率(μeff)隨柵源電壓變化的關系
電壓驅動式
在相同的信號電壓為5V的條件下,仿真中的參數如表所示。
電流式驅動電路仿真參數
遷移率越大,Ms的漏極電流越大。而且,在信號電壓僅為5V的情況下,即使是遷移率最低的a-Si,其輸出電流也已經接近8 μA。然而,一般情況下,OLED的最大驅動電流要遠遠低于這個值,所以可考慮減小驅動TFT Ms的尺寸,用于增加反饋部分的電路,以補償電壓式驅動電路中TFT閾值電壓漂移帶來的影響。
從采樣準確性的角度,由于電壓驅動方式下的信號延遲很小,如圖4所示,在三種TFT的電路中,信號最大延遲亦不超過5 μs。而且,即使對于目前最高分辨率為1920×1200的顯示產品,在輸入信號掃描頻率為60Hz的情況下,即幀周期約為13.9us時,亦能保證較準確的采樣。
不同TFT的電壓驅動式像素電路中,Ms漏極電流的輸出
電流驅動式
在相同的信號電流為0.1μA的條件下,仿真中的參數如表所示。
電流式驅動電路仿真參數:
由于該電路為電流驅動方式,所以無論采用哪種TFT器件,其延遲時間都較長,最小的延遲時間亦不低于60 μs,這顯然不能滿足準確采樣的要求。
不同TFT的電流驅動式像素電路中,Ms漏極電流的輸出
在Ms已被預充了VT的情況下,Ms的漏極電流隨時間的變化可表達為:
其中:
其中,Cpix為像素電路中的存儲電容和Ms等效電容的總和。由式(2)可知,延遲時間與整個電路的電容成正比,而與遷移率的平方根成反比。所以要提高采樣信號的準確性,可以考慮降低整個電路的電容,但是大幅度降低整個電路的寄生電容較難實現,所以,比較有效的方案是采用高遷移率的薄膜晶體管技術。
集中補償的IGZO AMOLED像素電路
非晶硅(a-Si)和多晶硅(Poly-Si)TFT是AMOLED顯示中的主流技術。a-Si在均勻性,關態電流,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優勢,但是a-Si的閾值電壓(VTH)極不穩定,長期偏置狀態下會發生嚴重漂移。
相比于a-Si,Poly-Si的VTH相對穩定,且遷移率高,可以提供互補的器件。
但Poly-Si在像素間VTH和遷移率都會存在差異,會造成顯示的不均勻,而且Poly-Si的制作成本高,尤其在大面積顯示中還存在諸多不足。
近幾年發展起來的IGZO其遷移率介于a-Si和Poly-Si之間,VTH穩定性也較a-Si好,且IGZO的均勻性與成本都與a-Si很接近,在AM-OLED驅動電路中顯示出巨大優勢。
IGZO在長期偏置下VTH還是會有漂移,因此在構成像素電路時仍需要提供補償機制。
目前為了解決TFT的VTH漂移帶來的問題,出現了很多提供補償的像素電路。這些電路一般的操作步驟是預充電,VTH提取,電流調整和驅動四步。
這個過程需要復雜的時序控制和相應的外圍電路。
四管單元電路
下圖所示即為四管單元的像素電路和相關時序圖。電路由一個驅動管(T1),三個開關管(T2~T4),兩個電容(C1,C2)和一個OLED組成。控制線由三跟行線(SCAN[n],EM和VDD),兩根列線(DATA[m]和VREF)以及公共電極
電極VSS組成。其中EM,VREF和VDD屬于全局控制線。電路工作主要分為初始化,VTH提取,數據寫入和發光四個階段如圖1(b)所示。
初始化:在初始化階段,EM信號變為高電平,使T2,T4開啟。從而A點電位變為VREF,VREF為高電平,會使T1開啟。同時VDD變為低電平VDD1,并通過T1將B點電位拉低。初始化的作用就是給T1管的源極一個初始的低電位。
VTH提取:在初始化結束后,EM信號維持高電平,使A點電位為VREF,VDD電平由低變高,開始對B點電容充電,B點電位上升直至T1截止。此時B點電位為VREF-VTH。在這個過程中,由于T4管處于導通狀態,因此,C點電位與B點相同,電容C1兩側形成電位差為:
VA-VC=VREF-(VREF-VTH)=VTH (1)
由(1)可以看出,VTH被存儲在電容C1上。值得注意的是,初始化和VTH提取階段是針對面板上所有像素進行的。
數據寫入:在數據寫入階段,EM變為低電平,T2和T4截止,此時A點處于懸浮態,B點和C點也不再連通。VDD變為低電平,以保證在數據寫入階段,OLED不會導通。另一方面,SCAN[n]信號逐行變為高電平,依次打開T3管,此時數據線上的電壓經T3管寫到C點,C點電位變為VDATA[m],由于A點處于懸浮狀態,因此C點的電位變化會通過電容C1耦合到A點。數據寫入后,A點電位變為:
VA=VREF+[VDATA-(VREF-VTH)]=VDATA+VTH (2)
發光階段:在這一階段,EM和SCAN[m]信號為低電平,T2,T3和T4都處于截止狀態。VDD變為高電平,T1開始導通,B點電位由VREF-VTH變為VOLED。VOLED為OLED上對應的電壓。此時,流過OLED的電流為:
IOLED=(W/2L)μnCox(VDATA+VTH-VOLED-VTH)2
=(W/2L)μnCox(VDATA-VOLED)2 (3)
式中WL是T1管的溝道寬和長,μn和Cox分別為TFT管的遷移率和本征電容。由式(3)可以看出流過OLED的電流不隨驅動管VTH改變而改變,而只與數據電壓和OLED上的電壓有關,這兩部分電壓都是提前預知的,則能夠解決因閾值電壓漂移而產生OLED亮度不均勻的問題。
工業液晶屏:cg35.cn